邺风丨一腔深情在笔端
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2023-07-03 11:37:11

一腔深情在笔端

唐兴顺

之前我知道丁庆书最早是写新闻报道的,后来又写行政材料。但是我读丁庆书所著《淇园即事》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他现在所写的是脱离了新闻和行政材料旧迹的,是一本比较纯粹的文学著作。

整部书稿由4个板块57篇文章组成,内容非常丰富,但所有内容集中到一起突出表现的是一个“情”字,天地之情、草木风物之情、家乡山水之情、亲人朋友之情、生命成长和生命感悟之情。作者运用多种文学手段,使这些感情有根有据、浓烈升腾,同时使他的所记所写在读者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内容,包括他独具特色的文学表现力让我非常欣喜。作者写家乡的月亮湾,一个山的豁口,被大人告知那是生出太阳和月亮的地方,儿时的作者一次次满怀神秘地仰望,由欢喜到迷惑到失望,直至某一日攀登山顶看到山外更广阔的世界。奶奶的语气,乡野与高山在白天与黑夜不断变换的形色,天真少年的面容和眼神,整篇文章像一首诗,也像一个美丽的童话。

作者写放学后去割草的经历,这件事的前后过程如同一场话剧,首先走上来一名背着箩筐、拿着镰刀的少年,他在旷野与山坡的草丛间游走寻觅,心有不悦而又不得不做。接着写少年为了逃避割草而躲进大队部旁边的电话总机房,从而让我们认识了他的表姑,一位非常美丽的大眼睛姑娘,同时通过电话总机房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又把那时候乡村治理的或隐或现的某些情景展现到读者面前。这篇文章还非常有趣地镶嵌进了一段长工与地主家少爷关于幸福的讨论。书稿中的祖父是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典型人物,他生在旧社会,受到过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加入中国共产党比较早。作为一个祖祖辈辈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他是真正要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党的人,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私利,在这方面丁庆书写了许多生动情节。

《敦煌散记》这篇文章,作者从高空俯瞰,以飞机机舱窗口为切入点,先写“河西走廊两侧绵延不断的祁连山和马鬃山,看到两山之间延伸出的道道扇形波皱,恰似惊涛骇浪涌动时产生的波澜”,接着写“与沙漠的接壤处,清晰的浅黄色带状连接……犹如陆地与海洋之间一望无际的海岸线”,然后逐步缩小轮廓与范围,将笔墨聚焦沙漠中的敦煌绿洲,发出深长的忧思和疑问。这是一种揽天地于笔端的胸怀,也是比较高明的叙述方法,让读者跟随文字由天入地与作者一起走近写作对象,走进文化瑰宝之城。《寻找阿勒泰的角落》一文,写赴新疆喀纳斯旅游,作者先写它与几个国家相邻的特殊位置,然后才写那里的湖泊、草木、羊群,还有骑马少年,由大到小,从面到点。在面上勾勒宏观,在点上精雕细刻,开出文字之花。丁庆书的语言不是就事说事,不是照搬生活,也不是一般的所谓形象生动,他着力使用的是带有哲理性、思辨性和解析性的语言文字。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文章里的许多段落都闪耀着异样的文学光彩。

很显然,丁庆书在语言的锤炼和追求上是下过功夫的,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他的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议论性叙述、议论性描绘、议论性刻画。他写雪花遭受雾霾侵蚀,“改变着它们组合聚变的形态,改变着洁白无瑕的肌肤,改变着它们与地面接触的方式”。他在《雨时黄华》中写“云雾在生成过程中,有着短暂的、瞬间的、无穷的变化……它们从茂密的丛林中缓缓升起,集聚,升腾,迅速集结成巨大的乳白色云团……然后又升腾至百丈断崖绝壁间,如白练作带状飘逸缠绕……”。他在《落叶》中写“落叶是新陈代谢的过程,风是动力,叶是对象;风是外因,叶是内因。表面上看是风把叶子从树上吹落下来的,实际上是叶子从树上自然脱落,风只是起了推动和催化的作用”,还说“北方树木落叶是刚性的,无奈的;南方树木之叶落则另有一番代谢的逻辑”。诸如此类的文字在书稿中比比皆是。从文学写作的角度说,语言是基本载体,语言是文学之母,正是从这些方面,我感觉丁庆书的写作是富有文学质量的写作。

编辑:张晓萌
责任编辑:任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