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旧炸药箱的前世今生
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2024-04-08 16:43:15

一只旧炸药箱的前世今生

安阳融媒记者 刘剑昆 通讯员 陈广红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只贴着收据的废旧炸药箱。箱子外部的油漆已经开裂,箱子上的铁环也早已锈迹斑斑,盖子内侧贴着一张泛黄斑驳的字条,即使时隔多年,“收据”两个字依旧隐约可辨。

这只炸药箱的主人是谁?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今年4月5日是红旗渠通水59周年纪念日,记者追寻其中的故事,以作纪念。

“这只炸药箱的年龄已经60多岁了,它的主人是红旗渠修渠人彭士俊。当年,这是我在采访红旗渠廉政故事时顺藤摸瓜、意外挖掘出来的,并费了很大周折亲自从任村一户人家的阁楼杂物堆里找到的。现在,这只炸药箱成了述说红旗渠廉政故事的珍贵历史文物。”林州市融媒体中心资深媒体人、主任播音员赵建红告诉记者。

记者曾于2018年8月采访过当年在红旗渠总指挥部先后担任工地党委组织委员、副书记的彭士俊。1933年出生的彭士俊介绍,红旗渠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红旗渠工地,物资奇缺。尤其是建设红旗渠一期工程时,红旗渠总指挥部设立在山西省平顺县王家庄村的一个帐篷里。帐篷里没有桌椅板凳,只是地上铺着一层草,上面就是工作人员的被褥。工作人员写材料时,蹲在地上把膝盖当桌子,或者趴到外面的石头上,随身的一些物品像手表、粮票等只能放在地上。

仓库里堆放着一些废弃不用的空炸药箱,其他几个人想买过来,既可以当桌椅用,还可以放自己的私人物品。因为彭士俊年龄稍大,又是组织委员,比较有威信,几个人就找到彭士俊,让他给领导反映一下。

“那个时候的人光想着工作,不愿意给领导讲个人的私事。过了一段时间,找了个机会,我给当时的指挥长王才书反映了这件事。王才书沉默了一阵儿说中,就这一回。”彭士俊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财粮股的人以质论价,每只炸药箱作价七毛三分钱。红旗渠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王文全、靳法栋、李用书等都掏钱买了一只炸药箱。

“我怕别人说闲话,也怕以后说不清,就把收据粘在了炸药箱的箱盖里面。”彭士俊说。

这只炸药箱又是如何发掘出来的呢?

2010年,红旗渠纪念馆被评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赵建红带领同事崔少东、魏江霞与林州市纪委积极配合,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配轨道、摇臂、影楼艺术、动漫等多种设备和电视手段,全景式、立体化拍摄,仔细查阅并精巧运用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历史钩沉并首次公布。为深入挖掘修建红旗渠的廉政故事,搜寻有价值的物证材料,赵建红颇费心思。

一次,在和彭士俊聊天时,听到当年工作人员自己掏钱买废旧炸药箱的故事时,赵建红灵光一闪,这不就是红旗渠廉政文化的有力证据吗?他赶紧追问彭士俊那只炸药箱还有没有,在哪里。彭士俊说,后来搬家,家中的废旧物品无处摆放,就给了家在任村镇任村的二妹了。事不宜迟,赵建红、崔少东急忙带着彭士俊赶到任村。彭士俊的二妹说,那个废旧炸药箱早已不用了,放到阁楼上了。他们在阁楼上翻找了半天,终于在墙角找到了这只满是灰尘的旧炸药箱。擦去灰尘,打开箱盖,箱盖的背面还贴着字迹依稀可辨的收据。

“那个时候我真是喜出望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谈起当年的情景,赵建红依然十分激动。

后来,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征集文物,彭士俊就把这只旧炸药箱捐了出去。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建成后,彭士俊的家人找到赵建红,说那只旧炸药箱的捐献人写的不是彭士俊,换成了别人。赵建红找到展馆的负责人交涉,原来捐献旧炸药箱的还有其他人,只有彭士俊的贴有收据。赵建红据理力争,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最后才改了过来。

60多年过去了,太行山依然巍峨耸立,红旗渠水依然汩汩流淌,红旗渠的故事依然在传唱。

如今,这张收据依然贴在箱子盖上,接受着历史的检验。这张普通的收据,不仅是红旗渠建设者坚持党性原则的合格证,也成了红旗渠建设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见证,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编辑:张泰睿
责任编辑:付亚丽